首页 > k8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k8凯发官网|漫评《水浒》之三:宝器皇帝宋徽宗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6:40    次浏览

世人皆知,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帝王教科书,司马光苦心孤诣的将历代兴亡之事写出来,就是要赵官家学习忖磨为君为政之道,不穿新鞋走旧路,不重蹈前朝覆辙。从收效甚微来看,显然司马光的努力是白瞎了。历代帝王从《资治通鉴》中汲取的多是驭下、愚民之术,并没有认真反思历朝历代的覆亡原因。这不是居其位不谋其政,而是肉食者鄙的缘故,许多事情说起来头头是道,做起来却胡子眉毛一把抓,分不出来轻重缓急了。 《水浒》一书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历史现实,哲宗皇帝年幼登基,还没等他大展拳脚时,就得了滑精的男科病一命呜呼。因缘际会之下,赵佶继位为君,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道君徽宗皇帝了。历史上的宋徽宗被人讥讽为百事皆会,就是不会做天子,但很少有人去寻找原因。细究起来,这事情还真不能埋怨徽宗。哲宗死时年方二十五,却并未曾留有子嗣。宋帝国政权顿时出现真空状态。‘国不可一日无君’,哪个人承继大统的重要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。本来神宗向皇后无意留心政事,历史将这个妇道人家推向了前台,她只好有所担当,传唤诸王与众大臣入宫。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,如今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赵佖、端王赵佶、莘王赵俣、简王赵似、睦王赵偲。向太后开门见山地征询章惇等宰辅大臣:“先帝无子,应当立何人为帝?”几个大臣面面相觑,一时都不敢贸然开口。要知废立之事非比寻常,站对了队就会有拥立之功,从此高官美禄尽享尊荣。如果胡乱说话非但身败名裂,更可能会祸及九族。殿中的臣子都是久经政治风波的老油子,哪会在这个事态极不明朗的时候胡乱开口。 场面顿时就有点尴尬,章惇这时越众而出,提出如果按“兄终弟及”规则,应当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继位。章惇的建议无可厚非,只是他却忽略了向太后的感受。神宗健在的儿子没有一个是她所生。章惇的人选很难合她心思,却又不便公开反对,只好王顾左右道:“老身无子,诸王皆为神宗庶子,莫难如此分别!”话说的看似敞亮,其实是直接否了章惇的提议。见其他人仍装聋作哑,章惇只好继续道:“以年长而论当立申王佖!”他其实是在故意给向太后难堪,既然‘兄终弟及’不可以,立长总不会有错吧?做为大宋宰辅重臣,章惇这样做无可厚非,听任后族干政专权,绝非社稷之福。章惇这样说,等于是当众给向太后难堪。向太后只好摊牌:“申王有目疾,不可为君。于次端王当立。” 申王是个残疾人,这样的人如何威服万邦?向太后心仪的人选是端王。哪知道话音刚落,章惇就表示强烈反对,大声道:“端王轻佻,不可以君天下!” 众人闻言无不变色,面面相觑、作声不得。突然,旁边闪出一人厉声喝道:“章惇闭嘴!一切但听太后圣裁。”众人定睛看时,原来此人正是曾布。多数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。但是略具文史知识的人定知道他兄弟‘曾巩’的大名!向太后见有人替自己出头,这时候也话锋一转,表示哲宗临终遗言“端王福寿仁孝,可继大位。”章惇一听哲宗留有遗言,这种事情又死无对证,只好沉默不语。于是赵佶入宫,即位于柩前。身为神宗第十一子的赵佶,无论怎么说也轮不到他继位为君,他是如何得到向太后青睐的呢? 其实,赵佶得以继位为君说穿了并无希奇之处,就在向太后长门冷落时候,赵佶就去向她早请示晚汇报了。而且这一请示就是数年,数年如一日的事情,赵佶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向太后膝下无子,对于这个主动登门承欢膝前的乖巧孩子心中异常疼爱。到了关键时刻,她不将赵佶推上帝位,难道去推其他人吗?章惇说赵佶轻佻,确实是目光如炬,文化人鲜有厚重质朴之人。赵佶的轻佻既有天性的一面,也与宋廷的祖宗家法有关。北宋年间对待皇子与宗室有相应的政策规定,既不需要他们参政议政,更不用他们领兵出征,就连贵为储君的皇太子,日常所做的事情只是“问安视膳”,“止奉朝请”而已,赵佶莫说是参政,就是议论时政也是不被允许的。宋神宗的一母同胞弟弟嘉王赵颢,元丰年间三番五次的上疏对变法说三道四,他的记室参军谏阻道,大王是天子的胞弟,却不喜欢声色犬马,醉心研究医书,这是好事。但你妄议国家大政,这样就不对了,会让太后左右为难的(大王为天子弟,无狗马声色之好,游心方册,固是盛德,而数干廷议,非所以安太后也)。嘉王听了恍然大悟,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医学书…… 宋代皇子以读经为主、读史为辅,史载,赵佶在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接受儒家教育,每天读的是哲宗皇帝赐给的《孟子》,稍年长,即开始学习书法、绘画等艺术教育,《资治通鉴》这类的帝王教科书不属于他们阅读范围。记室参军、翊善、侍读、侍讲等皇子师傅们每日里耳提面命,年幼的赵佶就懂得了行事不逾矩。赵佶书画艺术登峰造极,也是有原因的。宋太宗诸子就不乏善诗画、书法之人,“八贤王”赵元俨就“颇善二王书,工飞白”;宋真宗书法“甚得晋人风度,妙在全备八法”:宋仁宗书法“天然有笔法,飞白尤为神妙”;宋英宗之子赵頵“工飞白、篆籀”。赵佶的书画艺术不过是出乎其类、拔乎其萃罢了。 让每天只知绘画、写字,没有正规接受过储君教育的赵佶即位,朝政出现状况,太过正常了。作为文学青年,赵佶喜欢表面文章、形象工程,营造太平盛世气象,不过是心性使然罢了。